进口葡萄酒乱象揭秘:扫码价1399元实际仅售11.5元?中秋购酒避坑指南

兮夜 13 0

今年,中秋国庆节正日益临近,不少人琢磨着买点红酒用来送人。然而,市场里存在这般现象,有一瓶“扫码价”为1399元的“进口葡萄酒”,其实际售价只是11.5元/瓶;有宣传称是原瓶酒的“进口葡萄酒”,实际上不过是散装酒装瓶而已;还有标榜为进口名庄酒的,其实就是无名小庄的产品……

对于进口葡萄酒市场存在着诸多乱象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觉得,倘若消费者察觉到自己购买到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那就应当妥善留存好相关的凭证,从而能够依照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中秋将至,超市的葡萄酒又开始了促销活动

进口葡萄酒市场乱象不少

搜索

现象一:售价不到“扫码价”2%

被记者发现,通过正规软件扫码呈现的葡萄酒价格是1399元每支,然而买家实际所购价格却是11.5元每支,这两个价格为何反差极大,相关销售人员声称 “这全都是出于面子的缘故” 。

售卖葡萄酒的商家中,存在不少像这样“高扫码价低售价”的情况。记者看到,酒庄给出的指导价格是6528元/12支,换算下来一瓶是544元。然而,实际购买时价格为299元/12支,也就意味着不到25元一瓶。可是,微信扫码出来的价格却是1088元/支,比扫码价高出43倍多。

事实上,不少人选购葡萄酒用于送人,一旦价格相对高些,便会觉着特有面子。经直接扫描瓶身的二维码,接收葡萄酒的人便能知晓扫码价。商家正是借助这种心理,把扫码价标高,将实际售价压低,如此一来能够多售出葡萄酒,还能让请客送礼之人觉得特风光。另外据调查,这种扫码价全然是商家借助购买扫码软件的相关服务而随意标定的,并无实际价值。然而商家也能够凭借这个扫码价,提升实际售价,进而获取高利润。

现象二:难辨原装原瓶名庄酒

诸多商家称,其所售葡萄酒皆为原装原瓶进口的酒,是于进口国原产地的酒庄实施灌装的 。

不晓得,价位偏高些的葡萄酒是不是就有重新进行灌装的这种可能性呢?在业内的相关人士那里有消息透露,越是价格高昂的葡萄酒,越具备被用偷换内容、把那种以桶来包装的低价葡萄酒进口到本国境内之后再灌装进名贵的葡萄酒瓶子当中,然后一下子就变成名酒这种方式来操作的可能性。

葡萄价格_进口葡萄酒市场乱象_扫码价与实际售价差异

进口商会利用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认知较少的特性,进口价格低廉的酒汁用以灌装葡萄酒,之后交由经销商接手售卖,为使消费者对酒产生信赖,经销商会将这些品质欠佳的酒抬高价格出售。为让灌装酒看起来更具档次,经销商常常会进行过度包装,常用的手段是添加礼盒、品牌名称,且在名字上与拉菲等知名酒品牌打擦边球;还有一种做法是进行奢华包装,像是使用木盒、皮盒,搭配酒具,配备金属铭牌乃至收藏证书等,然而实际上酒本身并未有改变。

乱象背后是快速增长的市场

进口葡萄酒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这成为乱象背后的情况,按照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统计,自2007年起,国内葡萄酒进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16年时,中国进口葡萄酒的总量,是2010年总量的4.4倍,其年复合增长率超出27%,。

行业高速增长,带动了大量进入者,2007年时,进口葡萄酒的进口商数量是1172家,到了2016年,此数字增长到5329家,实际上,每年都有较高比例的进口酒商被淘汰,然而仍有大量进口商涌入其中。

总量持续增长的进口葡萄酒,加上辨别能力欠佳的消费者,以及本身并不专业的众多酒商,致使当下出现一些乱象,包括部分酒企引入差品质的酒,经美化包装形象等手段,却卖出高价,还有国内企业进口劣质与好酒浆勾兑后重新灌瓶售卖,以此降低单瓶成本等情况 。

观点:买家也要学会维护权益

针对进口葡萄酒市场出现的乱象,有些法律方面的相关人士表明,要是存在这种现象,即卖家凭借扫码价去使买家产生误导,致使一些确实不明真实情况的买家以较高价格购得低价的酒,那么此种情形便属于欺诈行为。而买家理应尽可能留存相关票据,以便为将来维护自身权益之时使用。

宣传统称原瓶名酒,却以小作坊出品,还以次充好,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若被发现,消费者可要求其赔偿损失,赔偿金额是购买商品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要是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就为五百元。

法律领域相关人士宣称,将质量次的充当质量好的,把编造虚假的售价当成是销售的吸引顾客的手段,这属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消费者能够依据法律规定去追究商家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责任,还能够朝着政府主管部门去进行诉告。

你会买这样的酒吗?

你会喜欢

作为中国人,前往韩国整形医院进行“卧底”,发现价格方面,相较于韩国人,居然要贵出10倍!并且还存在着更多的情况...

【热点】,“共享豪车”,行驶10公里,竟然只需20元钱,有人在结账的时候,傻眼了,...

标签: #进口葡萄酒 #市场乱象 #消费者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