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岁末起,国内书籍定价再度掀起一波上涨浪潮,如今一本三十万字左右的著作,售价多在五十元以上。步入书店,标价接近或突破一百元的书籍屡见不鲜。此次图书价格飙升的根本诱因在于,去年纸张成本有所攀升。近些年,书本和其他商品类似,整体上价格持续上升,若以十年为一段,每段书籍价格的增长都相当显著,并未逊色于其他物品。读者对于这种涨价基本上已经习惯,过些时候,也只能认命地承受。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次提价,总会让部分读者离开。
然而图书价格出现上涨之后,一些出版社随即发起了新一轮的推广活动,他们创作了为数不少的文字,持续强调当前书本的售价十分公道,其中最普遍的论点是,书籍属于文化消费品,单本读物具备多次品读的条件,所以它的实际意义远非标价所能衡量,目前书本的定价完全合理,此番见解忽视了书籍具备商品属性这一基本事实,因而缺乏充分的依据支撑。
当今的出版社已属商业性质,图书在根本上是商品,所以其价格应遵循商品定价原则。虽然图书属于文化产品,但认为可以随意抬高售价,这其实是混淆概念。事实上,若因文化产品特性而希望读者不关注价格,那么读者也同样有理由要求出版社维持现有定价。
图书制作各项成本都在上涨,图书价格不提升十分困难。出版社若将图书当作商品经营,却以精神产品为借口为涨价辩护,就很不合逻辑,只会让图书出版前景更加渺茫。人们现在花几百元去高档餐厅消费,有些人毫不在意,但要他们出五六十元买本书,却常常犹豫不决。实际上,饮食和衣物是人们日常开销中必不可少的,而购书并非如此,人们通常只有当物质条件充裕时才会产生阅读的念头,所以拿这两者做对比没什么道理。
出版社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图书售价持续攀升,消费者在购书上的花费自然会削减,随之图书的印刷量也会下降。一旦图书印刷量持续萎缩,出版社就势必要不断调高图书定价以维持运营。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出版社每本书的印刷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门槛,若印刷量不足,成本便难以摊销。然而,部分文化机构现今仅借助一台电脑便能编撰出极为精致的书籍,此类难题已轻松得以解决,这些机构编纂的书籍无需送交印刷作坊加工,因而开支得以大幅削减,个别民营性质的组织规模虽不大,但它们编纂的非商业性书籍在品质上完全可以与出版社刊印的书籍相媲美。这类书籍虽然不能公开售卖,不过已经满足了某些人自己掏钱出书的要求,尤其是它们的花费非常少,所以具备相当的市场潜力。
科技发展理应惠及人类,这一优势在众多物资制造领域已有体现,因此,书籍刊印方式也需勇于尝试创新工艺,显著降低制作开销,让公众负担得起书籍,享受阅读。假如出版社刊印的每本书都要在印刷厂制作,数量稀少的书,大型轮转机刚启动就要停工,这样生产出来的书籍,售价自然难以降低。这对读者和出版社而言,都是不妥的。
所以,出版机构无需急于为书价上调编造些站不住脚的解释,应当主动革新,探索更新的书籍制造途径,使书籍这种商品的价格得以下降,为精神食粮能触达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