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大幅攀升的中药材价格最近出现下滑,部分主要药材已经逐渐回落到正常价格范围之内,不过很多药店和中医堂仍然在售卖之前高价囤积的药品,因此药店的药价还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全调整到位。
近三年以来,国内中药材的市场价格总体上持续攀升,个别药材的价位增长了一倍以上,某些药材的售价已经超出了病患的经济能力,导致制药企业不愿进货、中医师不敢用药方、患者无力购药的情况发生。受访者透露,药材身价持续攀升,除了受资本推波助澜影响,更反映出中药产业链环节诸多问题,亟需着力促进种植环节革新,以适应市场对优质药材的需要,让好药不再难以下咽。
地头价开始“刹车”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有个中药材合作社的种植园,三百亩当归获得了大丰收。种植者们手持镰刀,将略显干枯的植株割下,露出微微发紫的顶端,接着又换上三齿铁耙,围绕根部进行翻松,在松动的泥土里,一块乳白色的根部隐约可见。
岷县是著名的中药材产地,盛产当归,享有“药乡”美誉。当地种植当归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品质极高,因此闻名天下。全国市场上销往外地的当归,绝大多数都来自岷县,被称为“岷归”。
当归从种植到收获总共历时三年:首年培育种子,次年进行扦插,选定健壮幼苗后栽种入田,再过一年方可收获。岷县药材种植专业户陈鹏明家新挖的当归,此刻正摊晒在一片平坦的场地上。他谈到,从新鲜当归的摊晒作业、筛选分类、捆扎成束、直至烘干处理,所有环节都依照既定标准执行,确保药材品质。
陈鹏明说明,前年当归价位最高时达到每公斤240钱左右,现在已经降到70钱左右,他估计的收购价位在100钱以上。最近价钱跌了,好在当归能够存放,盼望等价钱回升了再卖。
甘肃定西为中药核心产地,素有“西部药都”之称,不仅出产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并且是全国药材流通的关键枢纽。
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坐落在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这里药味浓郁。各种药材包装后排列整齐,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贩们来回走动,正忙着和种植户商谈价格。
九月份起药材价格出现回落,其中一些品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甘肃佛慈中药材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建军表示,当归除外,酸枣仁从每公斤一千元降到了涨价之前的三百三十元,白术从每公斤大约三百元减少到九十五元,而且目前价格还在持续走低。
他提到,有部分社会资金流入中药材行业,同时也有商家囤积货物,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药材在流转环节的价格急剧上涨。
崔建军认为,当前中药材价格回落至正常水平,存在三个因素。首先是投资者将闲置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因而低价抛售积压的药材;其次是年初药材价格昂贵,导致农民纷纷扩大种植规模,使得产量有所提升;另外,与疫情期间社会对中药和中成药需求下降的情况相比,药厂生产的成药销售不畅,进而使得原料消耗量持续降低。
此外,市场等待心态增强,致使药材购买数量下降。因此,药材市场显现出供给超出需求,步入价格调整和行业整合的阶段。
药房价仍在“高买高卖”
地价已经降低,但患者和医生对药价变化的直接体会并不显著,药材减价的后果尚未反映到药店收银处,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
兰州市某医馆的负责人表示,去年当归的购买价格是每公斤260元,该医馆目前还没感受到市场前端的价格下降。现在药材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一些老顾客直言难以承受,致使中药的药用和食用需求增长缓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积压。
诊所和药铺仍在用上回高价买来的药品,药材价格下降需要时间才能影响到看病的人,崔建军这样讲。

兰州市的刘蓉表示,以前去看西医治疗感冒,单次费用将近一千元,而服用中药只需二百多元即可解决,可如今中药的开销已经追平甚至超过了西药。“我的家庭长期使用中药调理身体,即便是同样的药方,现在每周七副药的成本达到了六七百元,价格暴涨了三倍以上,名副其实的‘良药苦口’。”另一位患者谈斐补充道。
对于部分药价居高不下的药材,医药人士只能勉强使用。“蝉蜕过去每公斤才五六百元,如今已突破1600元,或许还会继续攀升,连医生都难以使用。”兰州市尚方堂负责人刘敬阁表示,川贝母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就拿品质最优的松贝来说,早些时候每公斤在三千到四千元之间,现在涨到了六千元,目前不仅没有回落迹象,未来或许还会继续走高。
甘肃省医保局价格采购部门负责人肖彬谈到,这些年药材成本大幅攀升,使得医院买的中药药材和中药配方颗粒价格也跟着涨了,大家的看病开销因此变大。一位中医师讲,他看病时经常遇到患者嫌药费高,他只好不用那些价格贵、涨得快的药材,改用便宜些的替代品,"要是没有便宜的替代药,只能勉强开处方"。
由于原材料价格以及生产费用增加等因素,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去年3月曾经打算调整主要中成药产品的出厂价格,整体上调幅度大约是九成。该公司物资供应部门负责人蔡秀荣表示,因为资源稀少或者生长周期较长,天然牛黄、牡丹皮、白芍、白术等药材的售价,一段时间以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这些药物包括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等,它们的主要成分有特定来源,由于成本增加,公司已经决定暂时停止进货,将优先采用现存的药品。这是蔡秀荣的说明。
针对价格“狂飙”需“对症下药”
许多专家指出,除了资金过度投机,还有无计划无节制扩种、生产开销增加、抵御自然灾害本领弱等原因共同作用,导致本轮药材价格急剧上涨。若生产环节的长期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药材价格大幅飙升的情况可能会再次出现。
传统药材种植业一度被视为帮助贫困人口摆脱困境的关键项目,在中西部众多地方得到大力扶持,鼓励农户广泛培育药草。甘肃中医药大学王引权教授指出,近些时期,一些地方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推动农民发展药材种植,致使种植规模急剧膨胀,造成药材市场出现严重过剩,价格随之反复走低。许多药材种植者因此被迫离开农田,由于各处后来关注起粮食供应,部分区域发生“归还粮食”,显著削减了药材的耕种范围和收成。
供应与需求失去平衡,导致近年来价格不断急剧攀升,这是王引权所分析的。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龙熹指出,要防止胡乱引进品种,和随意扩大种植规模,这样才能维持中药材的市场价位稳定。
中药材种植的计划需要更加周密的管理。龙熹提出看法。受访者表示,应该打造道地药材的核心区域,促使资源向这些地区集中,并且要严格规定道地药材的分布范围。在增强药材正宗性的同时,还必须在道地产区的县(区)设立相应的价格指数收集监测和信息反馈平台,公布中药材的价格指数和相关资讯,强化大数据监测和预警功能,确保药材的供给和需求能够保持平衡。
调查里,部分药材种植户和相关领域人士指出,由于设备运用不足,生产开销不断增高,这构成了药材价钱急剧上扬的又一核心因素。
现阶段,对于根茎生长深厚的药材,自动化收获办法仍需持续改进,加大了作业挑战并推高了栽培开销。甘肃省农业大学的陈恒教授指出,现阶段中西部的药材核心区域,基本还是依靠个体农户进行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和收获工具。
通过在定西市漳县等地的走访,了解到党参收获期间,雇佣一名成年人工作,每人每天的费用大约是300元,一亩地的采挖费用将近1000元,而且有时候还找不到足够的工人。
药农的经济实力有限,无法筹集充足的资源来优化种植环境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每逢灾祸降临,药材的收成就难以避免地遭受损失。2023年4月,甘肃的药材种植区中,当归正值开花时节,突降冰雹,许多当归幼苗被摧毁,随后当归幼苗的产量也出现了下降,为日后价格的急剧攀升埋下了隐患。
崔建军认为,应当促进中药材生产销售两端企业加强协作,迅速推进种植和采收设备的研制与购置,开展好收摘和加工工作,以此提升药材制造水平。要大力普及“公司+产地+团体生产”的经营形态,这种做法既能压缩药材流转层级,避免囤货哄抬价格,还能通过联合经营实现资源共享、费用削减、收益提升,并共同抵御市场波动和天灾的冲击。(记者 姜伟超 梁军)